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Jackson Pollock_Number 7

1. Jackson Pollock的非具象繪畫手法是什麼? 
2.請選出Jackson Pollock的一件作品做分析。 
(藝術家的生活背景對創作的影響?歷史對於創作者的影響有哪些?以及針對藝術家在創作時的身體狀態等等加以分析。)





Jackson Pollock的創作手法是滴畫法,他用畫筆、或者是樹枝的枝條沾上顏料,用手臂揮灑或是滴濺顏料,拉出線條或者是輪廓,而不是用筆碰觸到畫板。也因此,畫作線條會因為他的移動速度和力道,而有不一樣的粗細程度,以及難以掌控的不規則感。

他選擇不將畫布固定在畫架上,而是鋪在地上,所以他在作畫時常需要靠走動來繪製作品,也同時讓他更加接近畫布和他所揮灑出的成果。
有時,畫的角落會看到他的手印,卻沒有他的簽名。他用掌印取代親筆簽名。如果是簽名的話,像是附加人為的符號在畫作上,想向世人宣告所有權,而用掌印雖然也有相同的意義,但比較不像是附加物,而是自然為作品的一部份。






Jackson Pollock 在1951年的作品顏色是沉重的,有一部分系列的作品都以黑色顏料繪製。這可能是因為他在此之前人生訊迅速達到巔峰而產生的後遺症。突然各方媒體的注目帶給他壓力,一批畫廊爭相搶著要他的畫作,再加上個人對繪畫品質的要求。原先不安穩的情緒加上壓力,只有繪畫與酒是他發洩的出口。這幅畫上右方有兩個人,是具體的事物,我想這是他情緒的象徵。用潦草的線條、滴料去勾勒人的形體,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安、煩躁,或者這是他另一種嘗試,甚至藉此來撫平他扭曲的內心。後期的時候,他在原先抽象的繪畫上加上具象的事物,好像又繞了一個彎回到具象創作,但手法、身體狀態和心理層面都讓他的畫作更具深度,另一方面他也想要突破滴畫法的技巧。





這幅畫自由隨興的線條,是他及時完成的結果,而不是先前畫過草圖、擬定好底稿的結果。但相對於更早一些的畫,因為加入了具象的成分,所以在繪製時需要更多的考慮。


「雖然這一階段的畫作很像隨機事件的偶然發生,似乎所有的佈局與結構都是當下才決定的;且作畫前他從不擬草稿或底圖。Jackson Pollock卻否認了意外的存在。對他來說,每當創作一幅作品之前,腦中已想好大致方向......他宣稱這種創作哲學為”No Limits, Just Edges”。」


當他在畫巨型繪畫的時候,總是會繞著畫來回走動。他在畫畫的同時,他全身都在運作,適度的運動更幫助他專注繪畫,同時讓他消耗掉許多負面的能量。他酗酒的傾向,可能間接幫助他達到繪畫狀態,忘記世俗所有繁雜的事,使他只需要專心畫圖,暫時舒緩緊繃的神經。


而他的作品名稱並沒有用具體的名稱,反而是用編號。或許是因為他不願意賦予畫作太多的意義,只是記錄一系列的”實驗”。也有可能是他在作品中投入太多的情緒,而不願意被發覺。


波洛克:「被動地接受這幅畫提供的意象,而不要先入為主地帶著主觀印象去尋找主題。」波洛克的妻子克拉斯納說波洛克「以前會給他的畫進行傳統的命名,而現在只是對他們進行編號。編號是中立的,他們使得人們把作品作為純粹的畫來對待。」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Beesley_Hylozoic Soil


2009年的Art Gallery
主題為〝BioLogic: A Natural History of Digital Life
其中Philip Beesley的〝Hylozoic Soil〞相當顯眼






從較大範圍的圖面上來看時彷彿是一做羽毛森林
是讓人模不著頭緒的展覽
但是仔細近看後才會發現作者近乎瘋狂的仔細程度
每一片羽毛,每一個關節
都是經過設計之後的產物。




先就它的造型來看關節和關節之間的銜接
有種牽一髮動全身的感覺

它的設計相當輕巧
不會有因為數量龐大而有笨重的負擔感
在因人觸動之後
它本身的動態還會因為些微的環境影響
作品產生晃動感
或是其他和環境相關的感覺
也因此在當中觀看時
好像走入一座有機森林
一切是有生命的你無法預知他下一步的動作。


作品利用感應裝置使它和觀者有所互動
羽毛邊緣得蜷收和舒張讓人產生作品在呼吸的錯覺
因為它之間緊密的環環相扣使得整座森林產生律動
更凸顯它的生命感
這個作品其實是科技下的產物
利用複雜的電子串聯才能夠產生這種感覺


我喜歡作者將作品處理到讓人忘記它背後理性的部份
而能驅使人靠近
讓人沉醉於作品整體的氣氛中。





Paul McCarthy_Painter




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便開始看這一部片
看到劇中主角的打扮、姿態和誇張的道具
都讓我認定這是一部喜劇片
沒想到越到後面
主角的行為更加瘋狂
喃喃自語、翻臉吵架、自殘

我不知道真正的藝術家是否為如此
我能確定的只有應該很少有人看這部片時會感到開心
因為它寫實(或許是誇張化)而且不避諱的表現出畫家的另一面

Julie Mehretu

報告專題 : Julia Mehretu

        1)    分別列出每位組員對於Julie Mehretu作品的10個觀感

        2) Julie Mehretu 用哪些創作媒介以及哪些手法進行非具象創作

        3)選出Julie Mehretu 的某個系列作品做深入分析與探討,至少5張圖

        4)課堂上的六支影片中,哪幾支是令你們感到最有收穫的,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蔡秉錩:

運用線條構築出空間感把眼睛看到的畫面轉為抽象、
畫面具有生動力
小色塊很像空中飄浮的紙屑、
畫作大小都滿大的,會讓人有置身於畫作空間的感覺、
畫作的色彩繽紛程度可能取決於心情或環境、
畫面都很密集、
除了線條也運用幾何圖形建構空間、
有些運用大量直線線條的畫作會讓人聯想到都市景象、
雖然有線條輔助畫面,但有些畫面還是讓人感覺混亂。

林昭安:

速度感、空間感、混亂、旋繞、
放射、透視(有中心點) 繽紛、
交繞、 線條、 幾何單元。

林知瑩:

色彩繽紛、作品有空間、透視的感覺、
畫面上有很多細節、
看幾來隨意卻又有規則性、
有放射感、東西爆炸的感覺、色塊幾何讓畫面穩重,不會凌亂、
黑白色的畫有中國山水的感覺、
很可愛、畫面有軸心。

簡于琪:
 紛亂、理性、尖銳、 律動、 爆炸、 動感、疏密、 躁動、空間、吵。

張婷淯:
交疊、距離光線線條喧鬧圍繞、繽紛、 速度、中心、透視。

 2.
傳統繪畫媒材,
例如:油畫、鉛筆素描、鋼筆、水墨、丙烯顏料等等。
 她的作品通常都是以大尺寸的圖畫呈現,
 以幾何、線條、建築物當作符號作為圖畫上的單元,
 以獨特的方式散布於畫中,形成空間感。

3.

 

 

 


灰色系列
這系列大部分的作品以轉化建築藍圖為繪畫符號,
以具體建築物做為創作抽象繪畫的材料。
層疊的建築物仿彿記憶中的城市,
相似的建築物緊密排列模糊了建築物本身,
遠看只能看見輪廓,細看卻能看見建築物的窗。
抽象過後,建築物已經沒有明確的輪廓,只剩下線條交錯。
交錯的線條構成抽象的情感,亦構成另一種空間感,
產生不同的解釋。
這系列跟其他作品都有個共通點,以大尺寸的圖畫為主。
        這個特點使作品在視覺上沒有邊界,
        觀者彷彿被畫包覆一般,
        會依循著作者筆下的幾何線條,閱讀作品的細節,
        進而連結到自身的經驗,產生對畫作新的意念。
        這類大尺寸的作品,需要多位助手共同合作得以完成。

4.
我們認為,第五支影片感到收穫最多,其影片拍攝佈展過程。
因為,當我們在看展覽的時候,作品都已經是擺設好的狀態,
我們看到的樣子就是作者想要呈現的整體,
不會知道作品擺設的過程。
影片中,他們就遇到問題,像是畫掛上去才發現誤差。
這個影片讓我們覺得很新奇,
因為可以讓我們知道佈展是如何完美達成作者想要的呈現方式,
也讓我們明白佈展是多麼工程浩大的一件事。

Lead Pencil Studio




Lead Pencil Studio 是美國一間設計公司

受到政府的委託
他們在美國和加拿大邊境
設立一座用鋼管組成的裝置藝術
其實意圖為提醒人類意識我們對於空氣的汙染



作品由許多骯髒的鋼管組成
看似空氣汙染正在蔓延
而人類僅存中間一小塊潔淨空氣可以存活

剛開始看見作品
覺得它就像是電影裡的一個場景
詭異但是震撼而美
只是黑色鋼管就蠢蠢欲動一樣
漸漸擴散
最後便會包覆我的視野一樣
只有微小空白的中心矩形讓人有喘息空間
但感受上仍是團團包圍
並且受到侷限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rAndom International_Rain Room


rAndom International 是一組設計藝術裝置的團隊
 Stuart Wood, Florian Ortkrass 和 Hannes Koch所創立
他們透過數位藝術作品,探索人的行為與互動


他們在室內中
創造出會下雨的空間
利用3D攝影機和感應裝置等
在感應到人經過時
上面一部分的水便會關閉
使人們走進雨中也不會被淋濕




我喜歡這種和觀者有對話的藝術
以及設計者所賦予給它、新的空間感

觀者從猶豫到驚喜
甚至是開始享受與裝置的互動
其實都是整件作品的一部份
然而觀者卻渾然不知

在旁觀看裡面的人和雨的互動、
自己在其中被雨包圍不受影響
這兩種看似相近的感受卻截然不同

我好奇的是在其中時
環顧四周能有什麼對於的空間新體驗




rAndom International_
http://random-international.com/

宮崎駿_風起




宮崎駿的風起
讓我久違的到電影院欣賞動畫片

這部片雖然和宮崎駿先前奇幻風格不同
仍然勾起我對過去許多的感動


在進電影院之前
我已經預想這是一部平淡、敘事的作品
但沒想到它帶來的悸動遠比想像還多出許多

宮崎駿在先前的作品常常會使用"風"
來讓整個畫面看起來更加生動
這一次對於風的描繪
較先前作品更加細膩、多變化
融入的"風"各種表情
同時刻畫出主角對於風、對於飛機的依戀



作品中除了風的樣貌讓我印象深刻之外
還有主角的堅強與熱忱

他或許知道他設計的飛機
終究只能是殺人機器
但他仍然為了夢想勇敢前進

我很喜歡他保持著他的信念而不被世俗觀念所影響
不會因為結果而後悔自己所為